首页 |
|
【一线风采】我眼中有“烟火气”的故事
疫情期间,《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写道“人们爱他们的英勇和担当,也爱他们身上的真实和烟火气。”什么是“真实和烟火气”?在小编看来,正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最真实的状态,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他的可爱。
在公司建设行业领军企业、实现职工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硬核”员工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现场,感受一线员工们的“小确幸”。
一次探班
爱情最美的模样,就是奋斗时有你在身旁
工地情侣在午休间隔短暂相见
“你怎么过来了?快把安全帽戴好。”成都铁6号线项目供电专业接触网副总工程师李纪恩在看到未婚妻跟车来送午饭时说道。“过来监督你好好吃饭。”为了完成15个站点送电任务,他压缩了中午休息时间,两人在这期间匆匆见了一面。“他经常忙着忙着就忘了吃饭…”
未婚妻虽在项目办公室工作,但遇到重大节点,也经常好几天没法见面,地下施工电话也无法拨通。不过只要下班早,李纪恩就带着零食跑去敲未婚妻宿舍的门,向她“汇报”这几天的工作,让她安心。
两人在过年期间一同回家探望了父母,但因为疫情和工期的原因,原定于本月的婚礼推迟到了年底,届时6号线将与他们一同“修成正果”。
为他擦去脸上的汗水
5月11日,6号线南北段接触网一次性送电成功。李纪恩不仅向未婚妻汇报了成果,还说:“这次节点完成了,520我可以好好陪你了!”
一瓶清凉油
坚持不懈,只因身负期待
接触网热滑过程同时启用3台试验电客车,采用后台线上统辖,现场分段专人管理模式。此刻坐在后台监控的供电专业副总工程师王骁将眼睛紧盯屏幕,生怕漏过关键数据。
值守后台监控试验数据
21个站点的热滑试验的数据监测工作,需要面对精神和耐力的考验。为了不让自己在长时间的试验过程中打瞌睡,他自备醒脑工具——清凉油,稍有发困就涂抹在人中,用这种办法和困顿较劲。
闻清凉油醒脑
去年3月,王骁将的孩子顺利降生成都,成为项目第一个“福娃”,但作为工程人,他没办法每天陪伴妻儿。为了让她们得到更好的照顾,仅在孩子出生的几个月,他选择将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则继续坚守一线。
5月14日,6号线南北段热滑试验顺利通过。王骁将说:“把这项工程干巴适,我就有底气回去跟孩子说这是爸爸建的大工程。”
一个背包
包里是塞满的关怀
“尽最大努力免除现场后顾之忧是我们的职责。”项目后勤保障组罗敏说道。为了让建设者们解决饥饿,除了饭食,她还预备了牛奶、面包、榨菜、绿豆汤等多品类食品。袋子装不下,就把背包塞得鼓鼓的。在工人们午休之前,她早已带着大包小包等候在工地门口。
带着大包小包等候工友
团队行动不仅需要战斗力,也需要扎实的后勤保障能力。在工期加速推进阶段,项目统合各类生活物资,在需求产生前做好筹备,围绕一线、服务一线。鼓起的背包即是一线后勤保障工作的缩影。
分发绿豆汤
一次添菜
饭菜里的师徒情
汪卫林和高振国是供电作业队里的一对师徒,师父汪卫林对徒弟的教育方式可谓严管厚爱。在生活中主动关心,经常在工地吃饭的时候,师父会将自己的肉菜多分出来一些放到徒弟碗里。“看到徒弟步数排行榜第一,会骄傲也会心疼。”也会在加班后为徒弟多安排一些休息时间。
师父给徒弟添肉菜
但是在工作上,师父从来没有放松过要求,不仅拿着图纸现场教学,还多次在组织演练中安排徒弟担起重要职责,教考结合的方式很快让徒弟独当一面。一次,徒弟擅自作出超出自己能力的决定,汪卫林教训完还是悄悄为他善后。
正是有了这样的师徒关系作为示范,项目13位徒弟快速成长,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纷纷挑起重担,用实际行动为导师带徒作出最好“注脚”。
起复演练现场
工地里都是冒着“烟火气”的地方,那里有鼎沸的人气,有火热的劳动,有生动的实践,有活跃的创造。这种真实和烟火气,让我们在一项项节点圆满后,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大写的“人”。
结尾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