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企业文化 > 员工风采 |
企业故事会|党旗作标尺 初心守毫厘
刘晓妍
这不是一份工程简报,而是关于责任、关于精度、关于在党旗下迎难而上的真实片段。就让我带大家回到那些灯火通明的深夜、那些与毫米较量的瞬间、那些青春直面挑战的战场……
回到2025年3月16日那个凌晨。成都的夜温柔宁静,但在地下的阳公桥站,空气却紧张得几乎凝固。列车平稳进站的轻啸,在我们听来,如同胜利的礼鸣。为了这一刻,五支党员突击队,整整鏖战了36个日夜。
36天里,经理室的灯彻夜长明,24条整改清单,他带头一项项“销号”,每次确认都小心翼翼,仿佛脚下不是坚实的地面,而是薄冰。限界检测组的同志们,背上工具包,硬是用双脚反复丈量24.8正线公里的隧道区间,一寸寸排查,清理每一处可能威胁列车安全的接触网障碍物。他们的背影,就是安全的标尺。总工带队在轨行区摸黑排查隐患,副经理在通信临时真空区反复核对着送电流程的每一个步骤,专注得连呼吸都放轻了。宣传组的同志也没闲着,媒体行程精准同步节点流程,实时记录着这无声的战役,随时解决突发状况……
车厢内,技术团队紧盯着屏幕,他们运用公司参与研发的计算软件完成了这幅作品,“当7983根吊弦如墨线勾勒于接触网卷轴,这项通常在高铁上使用的技术,第一次全面应用在成都地铁。毫厘之间跃动的,是共产党人篆刻城市脉搏的匠心!它托举起的不只是受电弓,更是对安全运营的绝对承诺。那晚,当热滑成功的消息传来,没有欢呼雀跃,只有如释重负的相视点头。许多人来不及庆祝,便背起工具包,默默走向了下一个战斗点……
四年来,这样的“硬仗”我们经历了14次。去年七一,暴雨如注,党员们要在五桐庙车辆段的雨幕中确保热滑顺利完成。“百日大干”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既有线接驳和主变电所交叉施工,又是党员突击队冲在最前面。42天,79.6公里接触网架设完毕,189.7公里环网电缆精准敷设,进度达标,一次合格!业主授予我们“轨道建设青年先锋集体”,集团颁给我们“青年文明号”,成都市授予“工人先锋号”……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不眠夜,都是对“毫厘必争”的极致追求。党徽的重量,不在胸前,而在心头——那是向险而行的静默力量,是年复一年的执着淬炼,更是“使命必达”的无声誓言!
说起我们这个团队,项目刚进场时,质疑声不少:“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小年轻,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吗?”环境复杂、工期压力、技术集成度高、资源统筹难……我们这群年轻人,就像站在了风暴眼。重峦压肩,但党建的火种,恰恰在逆境中被点燃。
记得一个深夜,党支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墙上,一张巨大的《党员攻坚矩阵图》正在绘制。18座车站被精细地划分为10块“责任田”。党支部的声音坚定而清晰:“经验不足?那就把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把创新化作我们的利刃!”目标明确:“要干就干最好,要争就争第一!”
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起初,我们想借鉴5号线的供电沙盘升级项目,可计划卡壳了。短暂的沮丧后,党支部攥紧了拳头:“换个赛道,走出去!”在总部支持下,我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无轨测量技术”,一头扎进了高手如云的“蓉漂杯”创新创业大赛。面对投资人连珠炮似的质询,手心冒汗,工装湿透。连续七天在白天工作结束后,团队才启动方案研讨工作,打磨答辩……最终,银奖!那一刻,年轻的脸上不仅有喜悦,更有被认可的坚定。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武侯青创园落户孵化。实战的淬炼,让党建的星火,燃烧成了创新的烈焰!
精细化的基因,也深深融入了日常管理。项目中期评估,公司领导要求一周内拿出全新的《策划方案》。军令如山!我们立下三个“绝不”:目标分解绝不漏项——党员牵头梳理出17类清单覆盖所有环节;过程管控绝不虚浮——工程量精细管理成为集团标杆;安全质量绝不妥协——打造数字化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工地……目标压力前所未有,但党旗所指,就是我们冲锋的方向!
三年磨砺,那张最初的矩阵图早已泛黄,却也镀满了荣光:无轨测量技术斩获4项国家专利,47项省部级荣誉挂在了突击队的旗帜上。业主连续发来热情洋溢的表扬信,监理由衷感叹:“这群年轻人,眼里燃着火,心里刻着责,肩上扛着山!”1056个日夜,青春在党旗下百炼成钢,我们用行动兑现了“争第一”的誓言。党建点燃的创新火炬,在市场的淬炼中愈发炽热。精细化管理不再是枷锁,而是让我们年轻的初心,在责任的轨道上长出自由翱翔的翅膀!
每当项目圆满收官,聚光灯下收获掌声时,我们总忘不了那些默默耕耘的深夜。真正的光芒,常常藏在不为外人道的坚守里。
党旗所指,毫厘必争!
当成本红线频闪,经管党员段丹钰伏案如铸,将出勤数据、劳务单据锻造成降本利器————纸缝间淬炼点滴效益,更以严管善待化解维稳暗涌,让清凉与温暖浸润一线心田,也让温情穿透工棚的寒夜。隧道吞噬最后一丝天光处,安全帽上的党徽骤然亮起:党员质量监督岗罗科、王通以“一站一案”革新工艺:精控环网电缆预留量,首创不平衡支架安装法省工节料,对标卡控电缆头制作全程,面对电缆质量问题分毫不让。物资党员戎绪康坚守一线,60页笔记于手电光下翻动,将边角余料熔铸成攻坚弹药!当郑方威创新工作室专利证书高悬,当青年热血将暗夜染作赤旗,当荣誉勋章化作劳动竞赛、考核评价加分项——我们彻悟:精细化的刻度上,淬炼着共产党人将降本增效焊入钢铁脊梁的千钧担当!
更深的夜,藏在地下轨行区深处。全年夜间施工的特殊性,催生了我们“干部盯岗+时序报备”的双保险机制。结束白天的喧嚣,当城市渐入梦乡,我们的党员,短暂休整后,又戴好安全帽,开始了徒步巡检。去年寒冬,我和物资部长、专工,在结着湿滑冰霜的30米高梯笼上,上上下下爬了四趟。两万多步的巡检中,我们敏锐地发现了一处提车横杆的细微裂痕,还有一处电缆过轨穿管缺少防护的较大隐患。凌晨回到地面,朝阳正刺破云层。这不是“自讨苦吃”,是精细化管理刻在骨子里的要求:侥幸总在夜色里滋生,而党旗要求的,是万无一失!
正是这一束束巡夜之光,照亮了613次现场整改违规操作,将材料损耗压到喜人的0.85%,实现了废旧物资回收率100%。数据背后,更有智慧的光芒在闪烁:青年党员们为轨道车装上了“智慧大脑”,芯片记录的轨迹在平台上织就了安全防控的天网。
剪辑屏幕上布满血丝的双眼、旋转梯上酸软却坚定的双脚、代码中跳跃的智慧火花——在党旗下交汇。它们照亮的,何止是穿越晨曦的地铁列车?更是将无数个寂静长夜,锻造成我们基业长青的信念之火!党建融入的,不仅是安全规程,更是那份在沉沉夜色中回荡的责任担当。
此刻,17号线列车正载着曙光穿梭在城市的地下脉络。而我们,已转身奔赴新的征程。因为共产党人的脚步——永远量在责任毫厘间,永远走在党旗所指处!
我们用革新的锐气破局,用工匠的执着守毫厘,用钢铁般的坚守护航1056天“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团队的薪火在淬炼中相传,价值的坚守如静水深流。这份无声的誓言,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在党建的引领下,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让精细化管理成为驱动我们不断超越、建设更美好未来的永恒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