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企业文化 > 员工风采 |
企业故事会:500公里“建”证奋斗与成长
10月29日,我和团队队员一起登上中国铁建电气化局2024年职业技能竞赛的领奖台,双手接过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二名的奖牌时,灯光把我们的身影长长的投射在舞台上,光影交错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第一次从带队师傅手里接过工器具的情景。那时的自己,年轻、青涩,眼中充满了对技术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台下掌声如雷,响起的仿佛是自己第一次走进施工现场时,耳边那阵机械轰鸣的声音。正是从那个初入行的青涩学员,到如今被认可为“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十二年奋斗的汗水与努力汇聚成这一刻,我仿佛与那个怀揣梦想的自己重逢。
图为费滔在试验间做避雷器耐压实验
那是2012年底,我怀揣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告别新疆风电汇集站的壮丽风光,转身投入蓉城的建设。我记得刚踏上这片热土时,成都市的喧嚣和忙碌让我既兴奋又不安。那时,电气化局五公司在轨道交通市场的布局才刚刚起步,而我也没想到,自己将会亲历公司在这片热土上跨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费滔,过来帮忙,这里需要我们。”那是我刚加入公司时,师傅第一次大声唤我。初到工地,阳光穿透钢架,洒在忙碌的工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钢铁的味道。机械的轰鸣声在耳边回荡,我望着他们,心中既紧张又期待。刚接过工器具的手微微颤抖,但在师傅鼓励的目光中,我努力平复心情,深吸一口气,跟随师傅走进这个全新的工程领域。
图为滔给工班人员培训
五年来,我从一个青涩学员,逐渐走向技术骨干。2017年秋,成都地铁5、6号线两个大项目开工前夕,项目团队承揽的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轨道学院项目突然开工,开工即大干。现场环境复杂,项目位于车辆段楼顶,周围道路不通,材料运输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材料运输困难,我们只能想办法通过现有设备解决。”我回忆里那时是我第一次解决复杂的施工问题。我们将设备运至顶楼,再通过搭桥和架平台的方式将设备送到指定位置。尤其是2号楼距路面15米,屋顶无法承受设备重量,我们连夜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勘察,并通过改建结构搭建临时运输桥梁,最终顺利将变压器送至设备房。这次解决问题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解决问题必须要兼顾效率与安全。而这一切的锻炼,正是在这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中,逐渐成形。2017年底,我担任成都地铁5号线供电项目变电作业队队长。面对543公里的环网电缆敷设、96公里的杂散电流以及仅有24个月的工期,我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这也正是我一直期待的机会,一个锻炼领导力、提升管理水平的机会。我迅速组建攻关团队,结合BIM建模和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还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
与此同时,我意识到作为技术负责人不仅要在现场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还需要在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精力。因此,我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创立了“费滔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我们搭建了更高效的技术攻关平台,还为新一代技术骨干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工作室,我们组织大量的技术培训和工艺优化,为项目带来更快的进展和更高的质量保障。经过几年的孵化和培育,工作室现有专利8项,国家及省部级QC14项,青工五小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特等奖,并培养出了庞亚川、石金石等青羊工匠、成都工匠。
“我们有责任做到更好。”2020年,企业迎来“以建揽维”的新机遇,成功承揽成都地铁18号线的供电维保工作。站在维保工作的现场,我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首条大动脉,18号线的维保工作关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与畅通。面对这些艰巨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将责任视为军令状,带领团队开展攻坚。那时,项目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让我深刻意识到,维保工作不仅是日常的运行保障,更是对我们技术能力与应急反应速度的全面考验。每当工作结束,想到自己将与心爱的对象共同迎接未来的生活,我便更加坚定责任的使命感。
春节临近,我们依旧坚守在值守所。龙泉山的雪花轻盈飘落,覆盖大地,宛如薄纱,清晨我与队员们走出值守所,清扫积雪,沿着轨道线路检查设备。凛冽的寒风迎面拂过,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满温暖与喜悦。这已是我坚守现场的多个春节之一,但这一次,因即将迎来的新生活和家人,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充实。春节过后,我与对象一同回家,安排双方父母的首次见面,商讨婚事,龙泉山脚下,我即将拥有自己的小家。在工作的日常中,我们不仅是在完成任务,更是在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和突发情况。2023年4月,线路三岔湖主所一外电源发生故障,架空线铁塔避雷器绝缘击穿,造成“动脉瘫痪”,突如其来的危机让我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关键时刻,我的徒弟颜帅走到我面前,“费老师,图纸我已经滚瓜烂熟,线路您带我走过无数遍了,您就放心吧,这次我带队去。”我看着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颜帅的成长,已经超越技术的积累,更是责任的传承。他的坚定眼神让我感受到,这份责任已不仅仅属于我,它正传递到下一批年轻人。团队迅速响应,按照流程检查,跨区域调配物资,在三分钟内成功恢复了故障。回头看,我深刻感受到,除了工作中的突破,这更是责任与使命的继承和延续。
在这些年里,我见证了公司从建设者到运营维管者的转型与发展,尤其是在成都地铁项目的历程中,我们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推动技术进步。从参与建设成都地铁1号线到如今五公司已在3省5市成功建设了1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更是达到544公里。每一公里的铺设、每一项工程的完成,背后都凝结着我们团队的辛勤努力与创新突破。在这段非凡的建设历程中,我也从一名怀揣梦想的“蓉漂”,逐步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脉搏,与它共同成长。我从变电领域的青涩学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专业副经理,每一步都凝聚了不懈的奋斗与坚持。